手机
预览

建筑师告诉你巴黎圣母院烧掉了什么

原创  2019-04-16 半夏 投稿


作者:半夏

2019年4月15日,巴黎时间晚上7点,在夜幕未降临之前,巴黎城市中心,西提岛上的天空上冒出了浓烟。


数分钟以后,全球的新闻媒体,已经爆炸性地报道这场让人异常心痛的火灾。身在美国的我,被告知着火的是巴黎圣母院的时候,我下意识地把眼睛和嘴巴张成了三个圆洞……

 

先生觉得是个国际性大新闻,因为巴黎圣母院是历史古迹和热门旅游景点,烧了挺可惜。不过对于学习建筑和音乐的我来说,我知道这场大火对于圣母院的建筑、历史、宗教、社会人文的影响意味着什么……


2017年1月 

巴黎圣母院的圣咏


我去过三次巴黎圣母院,其中两次是在同一天进去的。那天我起了个早,因为我想赶去周日早上的弥撒。对于新教基督徒的我,去天主教的教堂参加弥撒,也是一个新鲜有趣的体验,更何况,是来到世界闻名的巴黎圣母院。

 

我从音乐学院毕业后又在建筑学院进修,曾希望写一篇专门探讨教堂建筑与音乐相关的论文,虽然文章未成,但在如此历史性的建筑中体验圣咏,确是无与伦比的享受。


高挑的层高,让声音有更好的共鸣空间,那种直通天际式的声音效果,是来自建筑石壁间的回音和跳跃,也是建筑师对于天堂之音的美好幻想。



视频

当日的弥撒诗班的唱诗视频



弥撒的流程单及曲谱


弥撒的流程单及曲谱,他们使用了从中古时期流传下来的纽姆谱记谱法方式来打印曲谱,它是五线谱的祖先,也是西方音乐记谱系统的雏形。

 

而我没想到,那天,我坐的地方,就在今天烧毁的那片拱顶高塔之下……


来自Twitter的巴黎圣母院现况


公元12世纪50年代 

巴黎圣母院的建筑


据记载,巴黎圣母院建造于1163-1250年间,距今约800年。

   

在欧洲中世纪时期,宗教是人民生活的核心,教堂建筑自然是城市规划的核心。看看如今许多欧洲城市的地图,你不难发现,城区住宅,是以环形兴建,而中心便一定是该区域的主教堂。


1615年巴黎城市地图


巴黎圣母院是按照当时最流行也最先进的“哥特式建筑”的形式建造的。“哥特”这个名称是后来被安上去的,开始是因为它又高又尖又多叉的外形,被习惯于敦厚结实的古罗马式圆顶教堂的“点评家们”诟病长得“太丑”……

   

哥特式建筑追求高空间,明亮的光线和细致的体量感。这是因为它的前辈罗马式教堂由于建筑结构的原因,如果拉宽空间距离的话,会很容易倒塌,并且因为承重的关系,墙壁需要建得特别厚重,要在墙上开洞的窗户就不能太大,以免影响墙壁的稳固。因此在罗马式教堂里,光线和空间都特别不足。


体量厚重的罗马式教堂,墙壁窗户小


罗马式圆顶容易倒塌


哥特式的尖拱则坚决了这个问题


哥特式的承重结构解决了承重的问题,因此空间的拉高和拉阔就不再困难了。这为挑高的空间和大型的窗户做了结构上的准备。


巴黎圣母院高度与人体比例

来源于:http://www.pitt.edu/~medart/menufrance/pndmain.html


教堂建筑,当时被天主教会认为是神临在人间的处所,如同人间的天堂,是神圣而荣耀的。建筑师们希望通过理性的结构,把神的神性带入人间,也让凡人可以在建筑中领会天堂之美。


因此哥特式建筑高耸的塔尖,夸张的挑高空间所营造出来的声音效果,巨大的花窗所撒入的绝美光线,都被认为是人在世界对于天堂的最好诠释。

 

正如美国著名艺术史家H.W.詹森(H.W.Janson)在《詹森艺术史》中所说:


“他们运用逻辑清晰的工程学原理揭示神启,运用物质力量去创造精神体验的和谐,正如经院哲学家运用阐明与澄清来构筑他们精心创立的论点。”

   

论到哥特建筑对光线的运用,他又说:


“……强调明亮的光线是新建筑所取得的最重要成就。……“这不可思议”的经由“最神圣”的彩色玻璃窗充溢在祭坛周围的光线乃是神之光(Light Divine),是对上帝神灵性质的揭示。”  


摄于巴黎圣母院中堂


圣母院中巨大的花窗,有近800年的历史


哥特式教堂被越建越高,以展示精湛的建筑技术,在他们的理解中,似乎从某个层面来讲,高度可以表达对上帝虔敬的渴想。

   

而如今天被烧毁的那个高塔,则是圣母院的最高点。在那个用高度来表达与“天堂”的距离的年代,这高塔正是建筑师的骄傲。它落在圣母院建筑的中心,是中堂与耳堂相交的十字中点。


圣母院平面图


教堂内部架构使用了52英亩的木材作为主架构,我约略换算成平方米,有21万平方米面积的木材!没错,是21万多的木材!室内架构也因此被戏称为“大森林”(“the forest”)。今天的火之所以如此难以控制,了解这点后,也就不足为奇了。


圣母院燃烧起火的中层阁楼,全木架构。

(图片来源自巴黎圣母院官网)


被烧毁断裂的中心高塔


2019年4月15日

巴黎时间晚上9时许


大火灭了,余烬仍未熄。烈火之后,天空中那个曾经骄傲地,成为全城人辨识城市地理中心、也是信仰中心的巨大坐标,在浓烟中消失了。留下的,是坍塌后在教堂穹顶上一个巨大的焦黑的窟窿。


被损毁的中堂穹顶


余烬未熄的现场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略得安慰。至少,火势没有延续以至于让教堂整体坍塌的情况。也庆幸,在这次事故中暂时没有人员伤亡的报导……



结语


在文章结束前,我无意间在照片堆里翻到了这张照片:


这是我那年在这片被烧毁了的穹顶下照的照片,如今,这个蓝底白画的圣母抱圣婴像,已经不复存在了……


三年前随手拍下的这片穹顶,

如今已成回忆……


这座有800年历史的建筑,是人工和理性智慧的结晶与瑰宝。若是这一场火不怜惜,不住手,最后,又能剩下什么呢?



读者回应:

作者: 梧桐君


Cathédrale Notre-Dame de Paris,巴黎圣母院,念着这个玫瑰般美丽的名字,你想起什么?是奇陋不堪又纯良痴情的卡西莫多,亦或是道貌岸然又扭曲矛盾的克洛德;是拿破仑特立独行的自我冠冕,亦或是戴高乐光复归来的感恩弥撒?


八百岁的光阴,她是这世上最瑰丽的建筑,亦超过一座建筑本身,早已化作法国那冠上的珍珠,成为人类历史的一道年轮。


然而这道年轮如此脆弱。公元2019年4月15日,这道年轮险些被彻底抹去。就在巴黎市民无能为力的哀嚎与牵动地球每个心脏的镜头中,她中堂的尖塔在烈火的肆虐中臣服,消散在红光中,在历史的车轮下,与曾经那许多消失的瑰宝一路,走入了尘土的归宿。



无独有偶,这正是纪念基督的受难周,周日便是复活日。兴许有看官要问,这三位一体全能的父,若是存在的真神,怎么连自己的“住所”都护不住,眼看她于此大日子来临之际,未受特别“保佑”,反倒险些毁于一旦?

 

在记载基督生平与教导的马可福音里,在13章中曾有这样的记载:“耶稣从殿里出来的时候,有一个门徒对他说:‘夫子,请看,这是何等的石头,何等的殿宇!’耶稣对他说:‘你看见这大殿宇吗?将来在这里没有一块石头留在石头上不被拆毁了。’”


基督钉死那日,大地震动,圣殿的帐幕就断开。时至今日,在两千年后的耶路撒冷,那“何等的殿宇”,只残留一面衰败的墙。

 

圣徒保罗在使徒行传17章的记载中说到,“创造宇宙和其中万物的神,既是天地的主,就不住人手所造的殿。”


耶和华神所要的殿宇,是他儿子基督的身体,是以基督为元首的教会。凡带着真信心来到基督前的,都与祂连接,共同成为神所要的“新妇”。这位全能的神,掌管历史的车轮,天地都要废去,唯独祂的话长存。


— 完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今日佳音编辑整理 | 转载需注明出处



赞赏
阅读

上一篇:比起黑洞照片,宇宙背后的创造者更值得敬畏!
下一篇:心痛!巴黎圣母院失火,它的影响力为何经久不衰?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