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被拒绝的恐惧

2017-05-24 临风 普世佳音


每个人都有过被拒绝的经历,比如表白被拒绝,亦或没有进入梦寐以求的企业、单位,又或者是自己的相貌、能力、家境被人嘲讽等等。被拒绝几乎是人们社交之中最大的担忧。


其实在所有的“需求”之中,对人类情绪影响最大的大约是“尊重需求”。当这种需求不被满足的时候,对我们身心的影响都是巨大的。


美国“心理科学协会”2011年8月12日的一篇报告中,肯塔基大学的心理学家拿单•德沃尔(Nathan Dewall)说:“你如果打开电视,观看任何‘真人秀’,你会发现,绝大部分都是拒绝和接纳的故事。因为,在所有的人际关系当中,接纳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

人类内在的需求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需要被人认可。小时候要寻求父母的认可;上学以后需要老师和同学的认可;进入社会以后需要被长官和同济的认可;演员和作家需要观众和读者的认可。夫妻间彼此认可,这是保持健康关系的前提。


为了被同侪接纳或尊重,人类会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来,孩子们也是一样。更因为他们的生活圈子比较局限,那种被接纳,有归属感,能够融入“主流”的欲望更形强烈。学校里,你可以明显地看出,哪些是受人景仰的人物,哪些是受人冷落的人物,哪些是受人奚落的人物。跟动物界一样,这就是所谓的“啄食顺序”吧?再加上一批附和者为了要融入而有的“狼群心态”,情形就可能更丑恶了。


学校里面发生霸凌事件,背后的心理与此相关。最近(2017)新闻报道,俄亥俄州立大学一位新生,在男生宿舍里为了争取老会友的接纳,被迫大量酗酒而死的惨案。


廿世纪的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1908-1970)曾经提出著名的“需求层次理论”。他把人类先天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最低到最高。如果低层次的需求没有满足,他认为人类无法追求高层次的需求:


1、 生理需求(physiological needs):对食物、水、空气、性和住房等的需求。

2、 安全需求(safety needs):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以及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的需求。

3、  社交需求(love needs):对友谊、爱情以及归属感的需求。

4、  尊重需求(esteem needs):对成就或自我感觉良好的需求,以及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的需求。

5、  自我实现需求(self-actualization):这是在满足了低层需求以后对人生目的的需求。达到自我实现境界的人,接受自己也接受他人。解决问题能力增强,自觉性提高。这种人善于发展潜能,能独立处事,要求不受打扰地独处。他宣称只有2%的人可以达到这个境界。


前面四项都是匮乏动机,只有第五项是成长动机。

他的理论虽然广泛被人引用,但是因为缺乏严谨的科学方法,所以也受到专家们严厉的批评。我认为他的理论有很多漏洞,是标准“人本主义”思维的产物。其实被造的人类是复杂的,人类的“个性”(或译作人格)与“动机”不能单用“需求”来定义。我看,那种简化也是“还原论”的一种。


其次,层次的观念也很有问题,况且人类有利他、灵性以及向往永恒的需求,这是他所忽略的。但是,我也不认为应当因噎废食,他所列出的需求也的确存在,只是要如何处理这些需求的问题。(马斯洛在去世前一年也加上了超越个人的以及灵性的需求,为第六层。不过,这已不是他理论的重点。)


况且,所谓“需求”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一个社会如果过分强调某种“需求”,造成人们的期望值普遍升高,那么,当然这方面的问题就多了。


我猜测,就是马斯洛所列举的“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和“尊重需求”这些“匮乏动机”的驱动,使得人们在极度渴望时会做出一些不可思议的行为,包括奇特的自我表现,或是哗众取宠。为了争取被认可,人愿意付上的代价是可观的,有时甚至愿意出卖灵魂。

被拒绝的恐惧

在所有的“需求”之中,对人类情绪影响最大的大约是“尊重需求”。那种被拒绝的痛苦,我想人人都尝过。例如:


高考(申请大学)失败,让人信心尽失,痛不欲生。

求职被拒,觉得被社会淘汰、遗弃,觉得自己不中用了。


追求梦中情人,却被对方拒绝,万念俱灰。

朋友生日派对,被排除在外,被人冷落。

身材、相貌、身世、家境被人当作笑柄。

笨拙的反应当众被人奚落、嘲笑、孤立、欺凌。


为什么人类有被接纳、认可的需要?为什么都有害怕被拒绝的恐惧?因为人类有种强烈的社会需求,要与人建立正常的关系,成为他周围共同体的一部分。


在人类所有的自由当中,我想“免于被拒绝的恐惧”的自由是非常匮乏的吧?这样的想法是有科学的根据的。


英国的《卫报》在2003年10月10日的一篇报道中提到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以及英国伦敦学院一批研究疼痛的专家们发现,肉体的病痛与某些情绪上的打击对大脑产生同样的刺激。


“对志愿者进行脑部扫描结果显示出,当他们遭受社会冷落,大脑的‘疼痛中心’进入超速运转。这一发现表明,任何情绪压力,如断绝关系或失去亲人,可能与肉体上的疼痛紧密相关。”因为这两种痛苦对大脑应付疼痛的部位产生相同的反应。


这个发现至少说明,情绪上的痛苦对大脑所造成的影响是真实的,与肉体的疼痛相似。因为这种痛苦是真实的,我们就不能轻描淡写地对受苦的人说:“想开些吧,这都是你想象出来的。”我们也不能仅仅告诉他:“这种情绪是罪恶的,你只要认罪悔改,一切就都完美了。”


《美联社》2011年3月28日也有一篇相似的消息。密歇根大学与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者发现,脑部处理肉体疼痛的部位与处理感情被拒绝的部位相交。这个研究的结果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我们大约不需要科学家来告诉我们,被拒绝所造成情绪上的痛苦是很难接受的。但是,这两个研究的结果至少都支持一件事实,那就是:社交上的拒绝,特别是情感上的拒绝,对人们情绪的影响十分巨大。从经验里,我们知道,这种情绪会带来自卑情结、厌世情结、焦虑、攻击性、暴力、甚至临床抑郁症。这也是学者的结论。


2003年《攻击性行为》(29期)杂志发表了一个研究结果。研究发现,从1995年到2001年间,美国学校枪击暴力有87%是肇因于社交上的拒绝。对于孩童和青少年而言,社交上被看为“另类”,遭受排斥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当然,美国教育过分强调“自我感觉良好”,使得许多孩子们对自己、对别人有不现实的期望。遭受排斥使得期望破灭,那种绝望可能会比其它文化环境更具破坏性吧?


当然,有时“被拒绝”只不过是主观感受而已,与事实无关。在方式上,拒绝的方式也有两类。一类是“主动的拒绝”,例如霸凌、揶揄、愚弄。另一类是“消极的拒绝”,例如忽视、不理睬。这两类拒绝都会造成情绪的困扰。

被拒绝者的行为特征

根据另一个2003年宾州州立大学教授凯伦•毕尔曼的研究,绝大多数被同学拒绝的孩子至少会有下面行为特征的一个。


•    低度的亲社会行为(如大家轮流,分享)

•    侵略性或破坏性行为的比率较高

•    注意力低,不成熟,冲动行为的比率较高

•    社会焦虑的比率较高


可见,很多时候攻击性强,反叛权威和行为怪异不过是被(同辈或社会)拒绝的一个保护面具罢了。例如,许多在学校中领头霸凌,欺负他人的孩子,他们本身在家中却是被父母亲虐待的孩子。他们显示的不过是内在强烈需要的反弹。他(害怕)得不到接纳、关怀、尊重。那些“自残”的表现,很可能就是他们内心的尖叫。


或许每张扭曲的脸庞后面都有个悲惨的故事。可惜的是,我们往往只看到表象,听不见他们内心的呐喊。

 最大的拒绝与接纳

分析心理学的创始者荣格曾说:人们会做任何事情,不论如何荒谬,以避免面对自己的灵魂!


害怕被他人拒绝是许多人最大的担忧,人们被这种恐惧所驱使。可是,就如荣格所说,我们最大的问题是逃避面对自己,不敢面对自己心灵深处的呐喊。我们每天早上照镜子,看看自己是否穿着体面,却没看到内心的孤寂和彷徨。


只有当一个人除去人前的面具,意识到自己灵魂的需要,他才能突破生命的瓶颈,体会到内在对永恒的渴求。他逐渐认识,在所有的关系里面,最重要的是他与上帝间的关系。上帝对他的接纳才是他能够不再活在恐惧中最大的把握。


“我以永远的爱爱你, 因此我以慈爱吸引你。”(耶利米书31章3节)


“我父母离弃我,耶和华必收留我。”(诗篇27篇10节)


作者简介:临风,本名熊璩,1944年出生于重庆,台湾长大。曾任台湾大学数学系副教授 ; 克雷超级电脑公司(Cray Research, Inc.)研究部总工程师; 惠普公司中央实验室部门主管,大学关系部亚太区主任等。2011年退休,全力读书、研究、写作。中国大陆出版有《绘画大师的心灵世界》(2012年江西人民出版社)。


阅读

上一篇:《摔跤吧,爸爸!》小人物的大故事
下一篇:当我们在呼吁性贞洁的时候,我们在呼吁什么?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