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八个方法提升你家孩子的“情商”

2017-05-29 克劳德 康培思文化


与人相处的能力,可细分为好几类。再提醒一次,当基本的“生命邀约”在头一年完成后,会让你的孩子在整个童年都经历美好的关系。那么哪些方法可以从小培养孩子的情商呢?


1. 用人际关系来取得平衡


良好的亲密关系有助于孩子的稳定。许多人即使遇到大风大浪,也能安度危机,只要他们能和有爱心、有条理的人保持联系,他们就会觉得比较平静,也能更清醒地思考、有效率地解套。这方面的能力源自刚生下来的那几周,婴儿善用母亲的同在和安排来达成所谓的身心平衡(homeostasis)。这是一种生理、情绪的调整过程,涉及睡眠、饮食、生理时钟等等的稳定。


不论你的孩子几岁,除了亲密关系、爱,父母还可以提供陪伴、安全和可预测性,来协助孩子达到平衡。上帝用他的爱来让他的子民安静下来(番3 :17,可参考NIV译本——译注),因此,你可以用你和孩子的亲密关系来抚平他受到的惊扰。


2. 学习基本的信任和需要


你的孩子必须学会:为求生存,和人来往乃上上之策。刚生下来的那几个月,他还搞不懂母亲是个独立的个体。不过,他已经对温暖和美好的事物有感觉,也开始学习去相信,这样温暖和美好的事物在他需要的时候就会出现。有了基本的信任,就会知道这有来有往的世界,为他预备了足够的美好事物。学着伸出触角,是值得努力的,也是颇为安全的。孩子一旦学会基本的信任,就比较会是个满怀希望的人,他们会期待着当自己精疲力竭了,会有人拉一把。


借着做个“够好”的父亲或母亲(意思是,不必完美,只要利多弊少),在正确的时机用正确的方式去回应,就能培养孩子的基本信任。到了青春期,你可以鼓励孩子说出对亲密关系的不安或疑虑,给他们具体的指导,奖励他们冒点风险,要他们去信任自我和其他“可靠”的人,来培养基本的信任。比方说,老爸也许看出十来岁的孩子有心事,却又三缄其口。孩子可能担心一旦说了、依赖老爸,就会退化为无助的小孩,拱手让出宝贵的自由。这时候,老爸可以循循善诱,让孩子说出来,并且答应他,除非事态严重,决不干涉,他只是想陪陪孩子、了解孩子。孩子会从中学到:信任竟然如此美好。


3. 重视人际关系


孩子不但需要知道与人连结是美好的,也需要知道在这一生与某人休戚与共乃是正面的。连结,始于生命的第一年,并且绵绵无绝期。成熟,可以呈现在我们是否正视、感激别人付出的爱或牺牲。在孩子身上培养一些重要品格,诸如对别人心存感激、向外求援,与善待我们的人保持联络。孩子若没学会看重别人,长大后可能也只会自私自利地对待别人、忘恩负义。这样的人在诸事不顺时,可能和人稍有来往,却也给人带来极大的痛苦和伤害。他们学到的是人际关系只为他们而存在,认为别人既没有感觉,也没有权利。这样的人就算长大成人,可能也还是看不出人心并不各如其面,到了必须求助于人的时候,也看不出谁是可靠的。因为对人缺乏了解,可能会将生命投资在没有责任感、徒具吸引力、不老实,或操纵型的人身上。


孩子需要具备这样的眼光,但父母未必能解释这样的眼光,因为他们自己也不会看人。我们有另一本书《安全的人》(Safe People)可供你参考,教你亲近好人、远离恶人。


父母要协助孩子成为一个看重人的人。跟他讲话,聆听他讲。谈谈你怎么看他、他怎么看你。他做了好事,就夸奖他,也要他学习夸奖别人。让你的孩子知道他的言行如何影响了你。如果他的态度让你伤心,或让你生气,要告诉他。别要求他当你的父母,别要求他来纠正你,只要让他知道,他不可藐视你,也不可伤害你。让他知道,他是被爱的,他是独一无二的,却不会因此在家里享有特权,他和其他的家人一样,都是家里的一分子。


4. 把爱内化


你的孩子有个重要的里程碑,就是当你不在场时,他能让自己安静下来。要能如此独立,你需要将你的陪伴从外在转成内在。孩子多次经历与你同在所带来的安全感和常态,会渐渐把这样的同在变成稳定、内在的同在,从而影响他的心态和情绪。到了孤单一人,有压力、有所失或冲突时,他会从这样的同在得到力量,并且感受到被安慰、被爱、稳定、有条理。然后,就能借着这股力量去解决问题,或作决定。


若在 3 岁左右将父母的爱内化,是最理想的,然后一辈子继续不断地成熟长大。到最后,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父母在他心里,而是父母的爱化为他自己的一部分。他不会想“妈妈爱我,所以没问题”,而是“我是个被爱的人,所以没问题”。


此时期你可以帮孩子达成这目标。花大量时间和他在一起,而不只是量少而精致的共处时光。你的孩子需要许许多多的经历来进行内化,除了陪伴,别无他途。当你在他身边时,针对他的需要,提供各式各样的处境。然后,等到他成熟了,再渐渐引导他去从内化的爱汲取力量,而你不必一直守候在旁。这可以让他更独立。让他睡自己的床、自己吃、接受保姆的照顾,全都有助于他的独立。


5. 学会输得起


童年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训练他能够接受失去。当我们失去所爱的人、事、物,就面对了一个让我们难以面对的事实:我们生活在堕落的世界。要在人生求胜,必须学会输得起。


与人相系的孩子,会学习去抗议、忧伤,从失落中重新再站起来。孩子需要和人或事相系,所以一旦失去了什么,就可以把这伤心的感觉带到他们依恋的人面前,让这些人协助他们松手。若孩子和人不相往来,后果可就严重了,他们可能贬低失去的东西:“我反正不想要那个洋娃娃了。”也可能抗议:“但是,我要它啊!”他们可能好久之后还是很伤心:“不论多久,我还是想念我的洋娃娃。”这些全都对你的孩子有害,长大后会出现问题。


能够接受失去,会帮助孩子按这世界的本相来看待世界,也会帮助他们去爱、去看重他们所失去的人,并且如此去爱、去看重其他的人。眼泪和哀伤是这过程的一部分,但也可以视为成熟的记号。父母可以为了孩子的损失,和他一同伤心,说:“你是对的,今晚不能去你最喜欢的那家餐厅,真让人难过。我知道你好想去那家餐厅。”但也不能太滥情,免得你看他这么难过,心一软,就让他要什么有什么。


帮助你的孩子重视美好的事物,但也要帮助他在失落中面对抗议、放手、再站起来。蒙受损失时,能够伤心,伤心之后能向前迈进,是成熟的记号——“智慧人的心,在遭丧之家。”(传7 :4)


6. 学习性别角色


孩子在2~6 岁之间,开始学会和同性交往,和异性保持距离。儿子既想和爸爸一样,又想和爸爸较量;这样的心态,也出现在女儿和妈妈之间。小女生想嫁爸爸,小男生想娶妈妈。孩子这些强烈的感受,父母必须抑制、约束。母亲需要让儿子放心,她爱他,同时又告诉他:“我嫁的是你爸爸,所以我才会是你的妈妈啊。你以后会找到和你相配的人。”父亲必须接受并处理儿子和他较劲的心态,也必须坚持:事实上,他仍是一家之主。将来这些都得在现实中一一去面对。


7. 注意外在世界


人际关系就好像跳板,学龄前的孩子用这块安全跳板探索、游戏、发挥想象力、运动,以及与同伴互动。他们忙着跳进这世界,他们必须从亲子关系中得到帮助。父母必须倾听,必须让孩子的诸多兴趣变得有意义。感情上的依恋,会帮助孩子去辨别自己喜好的及讨厌的。


比方说,孩子和母亲闲聊时,提到他想当消防队员,她倾听,拉他出来,帮他把兴趣转移到外在的世界。


8. 学习付出和接受


成长的另一面是,学习在接受与付出之间建立人际关系。这能力是在刚进小学的时候发展的。在一份关系里,那人并不是为了这人而存在,那人自己的需要也有待被满足。与人连结,是要付代价的,如果都各负己责,就会很顺利,两人都得以成长。如果其中一个孩子只为自己着想,将来他一定会和人起冲突。要么人家忍耐他,要么就当软脚虾,任他人利用,结果两个人都长不大。


在和家人的应对进退当中,适时奖励并约束他,要他注意家人的幸福和感受,明白维系和家人的关系是做人的基本责任。你可以这么说:“讲完你在学校发生的事,也要问问坐你旁边的人今天过得如何。”不要奖励孩子恶劣或自私的态度。当他目中无人时,就得让他承担后果。相亲相爱是需要去练习和体验的。


9. 学习无私的爱


与人相处时,最成熟的一个技巧,是无私地付出。为了别人而无私地付出,这是上帝之爱的要素。当我们还是罪人的时候,上帝差他的儿子为我们死(罗5 :8)。无私之爱不会忙着去做别的事,没有别的动机,单为别人的幸福着想。


从某方面来说,“无私的孩子”是个自相矛盾的词汇,因为成长乃是个相当自我中心的过程。一个像孩子般幼稚的人,往往是个只顾自己的人,无私和只顾自己是一体两面的品格。但从另一方面来说,孩子终其一生,都可以学着用他们得到的安慰去安慰别人(林后1:3~4)。


当你向你的孩子展现无私的爱(不是殉道式的爱,而是出于自由和良善的抉择),你就是给了他燃料,将来他会效法。当他对你好,不要只展现同理心,也要表示感激。当他怜悯朋友时,嘉奖他。让他看见你待人无私,也鼓励他这么做。当父母持续营造他与人连结的能力,他会因此成为一位真心去爱的人,这可是最高境界呢!


(摘自《伟大小孩养成术》,克劳德&汤森德/著,康培思文化策划出版)



阅读

上一篇:哈佛校长:为什么我每年会带孩子去一个陌生的地方?
下一篇:端午节,纪念一位为苗族人舍命的英国人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