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原创】当我们谈论宗教改革,究竟在谈论什么?

原创  2017-10-23 耶书仑 普世佳音

500年前的10月31日,修士马丁·路德以《95条论纲》拉开了宗教改革的序幕,这场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今天的教会格局。


许多人认为,宗教改革的核心因素,是一场反抗罗马天主教的运动。也因为此,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又称抗罗宗)始终缺乏对话,难以合一。


多元文化的今天,我们谈论宗教改革,究竟在谈论什么呢?


focus171023.jpg


庆祝,还是共同回忆?


1517 年10月31 日,西方万圣节的夜晚,一名当时名不见经传的修士马丁·路德在威丁堡大学门上的布告栏,贴了95条论纲,他当时只是想和教会人士做些讨论。没有想到,却因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反抗罗马天主教的运动。这场宗教改革深深地影响了今天教会的格局:从东方希腊正教会和西方天主教会两大基督教流派变成东正教、天主教和新教三足鼎立的局面,其中新教又有无数的教派和独立教会。 同时,今天世界的格局和社会世俗文化也与这场改革有直接的联系。[1]


笔者见过纪念宗教改革500周年的各种主题活动,大部分都是回顾那段历史,回顾神在其中的作为,激励人们重拾宗教改革的宝贵属灵传统,比如五个"唯独":唯独圣经,唯独基督,唯独信心,唯独恩典,唯独上帝的荣耀。大部分的纪念活动都是借此机会,强调新教的信仰立场,重新确立新教在神国度里的身份认定,特别是与天主教不同的方面。


这些都是很宝贵的,作为新教的一分子,我们应该了解我们自己特有的属灵传承。但在我内心深处,这种不断强化我们与天主教信仰不同的方式,让我总感觉缺少什么。因为我自己属灵成长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天主教传统的喂养,尤其在灵修方面,比如:盖恩夫人、劳伦斯、卢云和梅顿。我总觉得我们和天主教之间的相同要远远大过我们的不同。


直到我最近参加的一个研讨,我的感觉才得到确认。这次研讨的主题是:新教和天主教可以从对方身上学到什么?主持人在开场白就说:“大家看到这个是不是觉得很奇怪?但同时是不是觉得很受安慰?” 其中一个讲员是天主教的神父,他说:“感谢神,我们终于到了一个时代:我们不再被当作敌人来对待,而是被当作朋友。”


在这次研讨中,宗教改革被理解为一场家庭内部的争论; 500年了,争论不休,又彼此伤害的双方,终于能冷静下来,坐在一起,反省自就,开始学习欣赏对方的长处。这是一种面对冲突和不同的成熟心态:不是本能的防卫辩护,而是欣赏学习。


在这种精神的指引下,教会庆祝宗教改革500年不再只是强调宗教改革自身的独特性,而是要同时强调彼此的相同点。西方越来越多的教会开始意识到的,不再用“庆祝宗教改革500周年”的字眼,而改用“共同回忆宗教改革500周年”。相较之下,前者有意无意地传递出一种属灵优越感,而且带着一种过于乐观的情绪,不去谈论宗教改革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是视而不见。后者比较清醒地意识到这是一段有待重新审视的历史,而且不只是从新教的视角,还要看看天主教的视角是怎样的。新教有意无意地把这段历史塑造成一段只属于新教的历史,这不仅不符合历史事实,而且也会妨碍新教对这段历史的客观评价。


态度和视野的改变


宗教改革500周年的确是新教反思宗教改革,更清楚地认识自我的一个好机会。对天主教来说,那是一段比较不光彩的历史,自然不会主动提及。但新教要有意义的重新审视宗教改革这段历史,需要一种态度的转变和视野的更新。


这种态度的转变,不是说我们要丢掉改教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属灵遗产,比如人们常说的"五个唯独",如果我们丢掉这些,那就失去了我们信仰的立足之本,也就失去了与他人对话的基础。其实,只有真正认识自己的立场,才有立足点,才是成熟的人; 而真正成熟的人,敢于转变自己的态度。


这种态度和视野的转变,是指一种开放心态。把天主教带进我们的研讨会中,并营造一种氛围,让他们可以自由地分享,而不被定罪,不觉得尴尬。没有人不犯错误。如果我们是对的,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宽容,不要咄咄逼人,让别人也有反思和看到问题的空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当我们面对天主教徒的时候,是抱着一种急于想要改变对方的心态,还是首先接纳对方,给对方以空间,让他们可以在我们面前可以做一个真实的天主教徒。


一位天主教的神父提到,当他进到一个新教教会参加崇拜的时候,他欣喜地看到,他在整个崇拜的礼仪中感觉自己就像在自己的教会中做礼拜一样。"为彼此营造空间",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改变。希望我们能看到更多的这种改变。


这种态度和视野的转变,是指一种倾听的心态。这对中国的基督徒来说,是何等重要。因为特殊的原因,在许多人眼中,天主教成了与基督教并列的一个宗教。对大部分的中国基督徒来说(我指的是新教徒),天主教依然是马丁·路德时期的那个腐败、邪恶、黑暗的罗马教廷。我们对天主教教义的理解也是局限于那个时期那些错误的或者被扭曲至少被简单化的教义。我们对天主教的崇拜礼仪没有什么概念。多少基督徒知道,目前在中国有许多地下的天主教会,规模很小,他们为主受苦、受逼迫的程度要远比我们新教徒多好多。


这种态度和视野的转变,也是指一种谦卑的态度。承认我们也是有限的,也都是罪人;我们也不都是对的,也犯过错误;承认我们也会把事情搞砸,把事情变得更加糟糕;承认我们也曾经伤害对方,承认我们需要对方来帮助我们看清问题在哪,该如何应对。


这种态度和视野的转变,更是面向未来、朝向末世的。我们深深体会人是历史的产物,没有宗教改革那段历史,就没有今日新教的教会,更不会有今日的我们。但我们更清楚地意识到,历史不能局限我们。


我们终究是属于神,属于未来,属于上帝在基督里为我们设定的终极未来。这个未来就是,耶稣离世之前的祷告,就是属祂的教会要完全地合一,这样世人就因此认出祂是父所差来的。


当我们谈论宗教改革的时候,更多是在谈教会过去的不同和分裂,而神终极的旨意却是在基督里的相同和合一。 教会不仅要了解自己的历史,要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更要知道自己的未来,自己要往哪里去。合一是教会的终极未来。


这次研讨会,有一位神父提到合一的一个重要前提:对历史的共同认信。他提到,天主教一直不太愿意面对宗教改革这段历史,但他们终究慢慢地接受,也承认了神在新教教会中有祂的旨意和作为。他呼吁新教要承认自己的属灵历史,不仅是连接于使徒时代和初代教父时期,也要连接于中世纪历史。他说,新教特别也要承认中世纪的教皇,无论是好的教皇,还是不好的教皇,都是自己属灵历史的一部分。


我很深地赞同他所说的。就如旧约《列王记》为我们呈现的所有的好王和坏王,我们都接受他们是我们属灵历史的一部分。整全的历史观也要求我们按着历史本来的样子接受它,而不是按着我们的喜好去接受。当我们都来承认那共同的历史,合一在历史的层面开始变得真实而具体:是天主教的,也是新教的; 是新教的,也是天主教的。


我祷告,这种寻求合一的灵更多的充满基督的教会。



注1:这是查尔斯·泰勒在他的巨著《世俗时代》的主要论点。



感谢著者授权“今日佳音”首发

原文标题“宗教改革:庆祝还是共同回忆”

版权归作者及“今日佳音”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简介


耶书仑,原名林伟清;曾经是北京一小教会牧师,加尔文神学院道学硕士毕业;现在就读加尔文神学院神学硕士,新约方向。同时也是丈夫和3个孩子的父亲。个人异象是国内神学教育和植堂牧养。


赞赏
阅读

上一篇:少一些抱怨,多一些爱
下一篇:疼痛是上帝的扩音器,提醒我们思考永恒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