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特稿】基督徒的生活,应该是这样的……

2017-11-04 孙毅 网络
基督徒生活方式的三个基本特征分别是:自我否定、背负十架以及默想永世。自我否定构成基督徒生活方式的基本出发点;背负十架成为基本操练;而默想永世则成为基督徒奔走天路的基本方向。


focus171103.jpg

一、自我否定

首先,加尔文区别了自我否定中的两个关键步骤,这可能是人们以往不太注意的。


第一个步骤就是人要离弃自己,为要使自己能用一切的才能服事上帝。在加尔文看来,这种的离弃是哲学家们所不能理解的。哲学家对人生的讨论涉及不到这个部分,因为这在他们的视野之外。只有根据圣经而来的基督教哲学才涉及到人这方面的真理。从这里所用的基督教哲学(本书四章1节)这个词可以看到加尔文过去所受的人文学科的训练。这里,基督教哲学的意思是指基督教信仰中的人生道理或智慧,这样的人生道理是来源自圣经的。回到离弃自己这个生命的基本道理,其实就是基督所说的,凡是要保全自己生命的就会失去生命,凡是失去自己生命的就得到了生命。


注意加尔文所强调的自我否定的第一点,一个人在这里不是否定自己要不要做这件事,或者要不要做那件事,这个层面是次要的,那已经是第二个步骤了。而第一步就是否定人整个的自己,就是整个生命、整个的你。一般来说,如果人们不抓住另外一个东西的话是不可能让自己悬空的;所以对这个人的信心就是,“我”抓住的这个东西是牢靠的,可以成为生命的新支点。


按传统基督教神学的解释,这是一种身份或主权意义上的彻底的转变。即便一个人称义的时候没有那么深切的经历,但客观上这个人的旧人已经死了。主观上人们是随后才经历到这种变化的,可能是在其受洗之后一年、两年才慢慢经历到里面的死。这一点像是一个人从其内在经历到“出家”,他给自己的过去画了一个句号;过去所有的理想、梦想,都终止了,生活是一个新的开始。按圣经上说,在基督里成为一个新造的人;这就是加尔文所说的第一个步骤。


只有完成了第一个步骤的人,第二个步骤才对他有意义,即不再寻求自己的事情,而是做合上帝旨意的事情。这个步骤所侧重的要点是人学习将所做的一切事情、计划交在上帝的手中;学习交托。


加尔文不只是说明了自我否定的含义,同时也从两个层面或角度说明了认识及操练自我否定的方式。


首先,人们可以借着与他人的关系来认识并操练自我否定。在加尔文看来,圣经要人们爱邻人,如果人没有经历过自我否定的话,他不可能行出这个命令。在人与他人的关系中,自己下意识表现出的、无法克服的问题就是骄傲。人自己会下意识地认为自己比其他人要强,这是人骨子里无法抹去的。人们如何克服这种骄傲,做到看他人比自己强,然后真正地爱他人呢?问题就在于是否经历到了自己的死,经历到了对自己的绝望,经历到了重生;如果经历到了,这个人就一定会经历到他人比自己强,那个时候爱他人才有可能。


其次,操练的第二方面是基督徒和上帝的关系。如果没有经历自己的死,人们总是会下意识地向上帝祈求自己所愿意的东西;一旦人们经历了那些自己不愿意的东西,人们肯定会抱怨。在这里加尔文强调,人必须经历到自己的死,才能和神有一个合适的关系。在这方面,加尔文认为人常遇到的一个试探就是,人们非常害怕并厌恶贫穷与卑微的生活处境。因此,人们常下意识地把求财富和荣誉当作上帝祝福的标志。当然,人们内心一定会为自己追求成功找到很好的理由。如果一个人确实经历到自身的死,那么这些理由可能是上帝的托付;但如果他还没有经历到自己的死,这些都可能不过是借口,都是为了追求自己的富足、自己被其他人承认。在加尔文看来,这就是人的本性。人们最恨恶的是贫穷,最恨恶的是不被他人承认,所以,人们在上帝面前所求的往往都是这样。人们只有在神的面前经历到死,才可以平安、甘心乐意地去接受上帝为他们所安排的每一种处境,即便是贫穷,即便是不被别人承认、众叛亲离,他们都乐意去接受,而这样的关系取决于对自我否定的操练。


二、背负十架


按照加尔文,“背负十架”是基督徒必须面对的一个功课,是一生的操练。按一种通常的理论,一个人在称义后,首先发生客观上地位的变化,即圣经上所说的重生;然后是主观上的经历。但是从加尔文这里的讲法来看,他主要是从主观经历方面来讲自我否定,这样,自我否定就不是一次性的、一劳永逸的,而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们逐渐明确,并借着操练能够更加确定。所以自我否定发展到后面,主要是借着背负十架来操练。


背负十架在多数情况下是基督徒会遭遇到其不想遭遇到的苦难,就是说他们不得不去背负这十字架,不一定是主观选择要去经历这些苦难。这些苦难有些是来自环境、外在逼迫。加尔文认为上帝是要借着苦难来操练凡愿意跟随他的门徒。但为什么一定要用苦难来操练门徒呢?最主要的原因在于,这是基督的生活样式,耶稣基督的生命就是这样。他来到这里的目的就是要甘心地顺服圣父的旨意,为人们背负十架。人们从苦难中得到的安慰在于,与基督的苦难有份,就与他的荣耀有份;与他的死有份,就与他的复活有份。


十字架的苦难对人们的意义还在于它可以勒住人们心里傲慢的本性,操练人们的顺服和忍耐。换句话说,按照人自己的本性,人不可能凭着自己来活出顺服、忍耐。按照加尔文的说法,即便是世界上最敬虔的人,如果没有经历十字架的考验的话,那么他也会越来越相信自己,越来越依靠自己的勇气和力量;只有经过十字架磨练过的人,才能够学习完全依靠上帝。


经历十字架,概括起来,加尔文讲到了两个重要的方面。一个是,除非经历十字架,否则人们不能完全依靠上帝。其实这就是他所说的自我否定的第一个方面,即完全抓住这根藤条,脚可以松掸。这并不是凭着人自己,往往需要苦难和磨练。第二个是,十字架能够让生命得以完全,更加顺服忍耐,并除去其中的渣滓。在这里,加尔文把基督教对忍耐的看法与哲学家的看法作了一个对比。即从苦难的观点,讨论了斯多葛派对忍耐的理解。对于忍耐,斯多葛派往往是将其理解为被动的;是我别无选择,不得不去经历的。因此,斯多葛式的忍耐操练的目标是,既然人们是在一个无可奈何的世界,那么去学习面对命运,人生最高的境界就是不动情,波澜不惊,这就叫忍耐。而基督徒所说的忍耐,保罗讲到了两个方面,首先,这种忍耐不是一种不动情,内在的压制。他可以同一个哀哭的人一起哀哭,在忍耐及经历痛苦的时候可以在上帝面前倾诉释放出来。甚至耶稣说,哀恸的人是有福的。换言之,哀恸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表达出来,当然对一个基督徒来说,更多是在上帝面前的表达;第二,它不是一种无奈中的忍耐,而是主动去面对。按照加尔文,这种心态是相信自己所有经历到的,即便是苦难,也是出于神的公义、公平和恩典。人们经历上帝的管教、或者外在逼迫的时候,当事者下意识的反应是抱怨,至多是当作上帝的管教而感恩;但这还不够,当事者还要在这经历中不是无奈而是真实地认识到上帝的公义、公平;并借着这种认识拓宽当事者的心胸,让他的生命更加完全。总之,这就是从上帝而来的忍耐。在加尔文看来,这与当时哲学家说的忍耐有所不同。


三、默想永世


加尔文对默想永世的谈论涉及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今世的基本态度;另一个就是人们在这个世界的基本行事原则。


首先,加尔文用了两个字来描述基督徒对这个世界关系的基本态度:轻看。也就是圣经所说,不要爱这个世界。轻看就等于不要爱世界。他也解释说,轻看不等于恨恶这个世界;轻看是和感恩的心联系在一起,即带着因上帝赐予这个人此世的祝福而怀的感恩来看这个世界。假如人们在过去曾经有过追求和梦想,希望能够实现自己人生的目标,那么上帝让人有人生的回转,把这一切都放下。当然上帝依然会赐给他们所必需的;赐给其食物、衣服、住房以及朋友等,只要他能意识到这是在享受来自上帝的祝福。如果上帝没有赐给其一个房子,使他仍与人合租,他也会把这当做是神给自己的一个祝福,几个人住在一起也是很快乐的。带着感恩和知足的心来轻看这个世界,这是一个基本的态度。


这个基本态度可以转换为我们的行事原则。加尔文这里基本上有三个基本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有的好像没有。就是说,不要把在这个世界中所拥有的任何事物当作是人生中最重要的,好像人可以永远拥有;好像人离开这些的话就不能生活。在这个境界中,人们就可以做到在什么境况下都知足(腓4:11—12)。这是轻看态度具体表现的行事原则。


第二个原则,就是有能力的人要作上帝的好管家,把自己从事的职业当成上帝呼召自己做的天职。这个原则需要稍加解释,因为它涉及到对上帝恩赐的看法。按加尔文,上帝给一个人恩赐或能力的主要目的不是单祝福这个人自己,而是通过他去祝福其他人、教会和生活中的邻人。这种祝福特别通过上帝对一个人所从事之工作的呼召显明出来。如果他忠心于上帝呼召他去做的工作,那么他所从事的工作或行业就会得到上帝的祝福。


第三个原则,不是只涉及和世界的关系,还涉及到如何看待死亡,积极面对将来的生活,面对离开这个世界之后的生命。从人的本性上来说,上面所说的每一个操练,否定自我、背负十架以及默想永世中都会面对人罪性中非常顽固的那些部分。而到了这里,按照加尔文,人们所遇到的人罪性中最顽固的东西就是害怕死亡。害怕死亡使人不能积极面对死亡,乐观地面对死亡之后的生命。希腊哲学在苏格拉底的时期,就把哲学的学习与思考定性为是为死亡作预备。但对加尔文来说,便即在道理上人似乎可以明白,死亡不过是一个生命的转换,死亡就是一道门,从这里一个人迈出去并进入一个新的广阔天地。但理智上明白是一回事,下意识恐惧则是另一件事。如果人们花时间进行上述的操练,同时思想死亡及死后这个方面的话,他们就会理解保罗所说,基督徒不是乐意脱去这个,乃是为了穿上那个。就是说,基督徒并不追求早一点离开这个世界,脱去地上的帐篷(身体),但如果到了上帝所定的时候,他们也能随时积极喜乐地离开这个世界。换言之,积极预备基督随时可能到来,在生活的每个时刻都做好可能离开这个世界的准备,是基督徒在这个世界生活的一个必要维度。



该文是作者为《基督徒的生活》一书所写的书评,略有删节

阅读

上一篇:【专题】墨兰顿——宗教改革运动中被遗忘的巨人
下一篇:一个人拥有多少钱才算成功?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