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原创】《半个喜剧》:比生活的束缚更可怕的,是单一价值观的绑架

原创  2019-12-26 慕溪 


作者:慕溪

看完《半个喜剧》,前半部分嬉笑怒骂,后半部分脊背冰凉。


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种枷锁有时是外在生活赋予的,常常让人无可奈何,然而更不易察觉的,是来自内心的自我束缚。看完《半个喜剧》,深以为然。



01 

情感勒索


影片一开始,郑多多刚与一女一夜风流,却遭遇了年少时初恋情人莫默的登门造访。他急中生智,拼命甩锅,谎称这是舍友孙同的女友。然后为了证明自己,带女友来到孙同的房间,摆出一堆证据,谎称这是自己的房间。衣柜里是自己的衣服、书包是莫默学生时代的……几个镜头,塑造了一个谎言成精的浪荡子形象,更让人对这个舍友产生好奇:为什么房子、甚至衣服、书包都是别人的?


紧接着,郑多多未婚妻来袭,孙同拼命为郑多多圆谎……谎言之后,越来越多的真相浮出水面。



原来,孙同一直是依附着郑多多才在北京站稳脚跟,不仅房子和衣服是他的,而且北京户口和工作也是郑多多帮他搞定的。正因为这巨大的“恩惠”,孙同才不辞辛苦地主动为郑多多一次次地圆谎、背锅和欺骗。他们之间的友情也变得越来越有交易性,孙同觉得牺牲一点点尊严和良知可以保全关系和利益,并无不妥。


然而,友情看似稳固,但当利益冲突到来时,自私的人性显露出真面目。


楼梯间,郑多多得知孙同和被自己欺骗的莫默好上时,愤怒地吼道:“跟她分手,咱俩还是哥们!”


“你考虑过我的感受吗?”


“那咱俩别做朋友了,你也别来上班了,成不?”

……


在这种友情面前,当不涉及彼此利益时,你就是他的好哥们儿;触犯了他的利益,你就只是女主口中说的“一条狗”。



郑多多以友情进行情感勒索,以利益进行威逼利诱,丝毫不在意孙同的幸福,只是为了避免以后遇见前女友时的尴尬和病态的“占有欲”——我碰过的,别人不能碰。


而孙同的妈妈更是这样,自我牺牲、昏倒装病、谎言欺骗、逼孙同离开女友好让郑多多平息怒气,一切“都是为了你好”。当今有多少中国式父母,以爱之名行绑架之实,将自己对现实的不安投射到子女身上。


“你想要的我全都满足你了。” “是我想要的吗?房子是我住吗?都是你自己做的决定,不要埋怨我。”叫孙同要有骨气的是她,叫孙同不要招惹郑多多的是她,事后推卸责任的还是她。



02 

最大的谎言


当压力四面袭来,孙同要在各种价值观的撕扯中做出选择:是放弃女友,维持既得利益?还是听从良知的呼唤,是非分明、捍卫尊严?一方面是户口和工作,一方面是幸福和良知,天平的两端在摇摆不定。


母亲以亲情和房子催逼,好友以友情和利益威胁,女友以爱情和良知劝告,他避无可避,瞬间爆发,讲出了内心真正的想法。


原来,在内心深处,他也是自私的。他体会过社会的不公,感受过人生的不易,所以觉得自己被逼到绝境,大声质问莫默:“你生在天上了,我生在水坑里,你下到水坑里看看就全都明白了!”



莫默答:“我没有生在天上,我也想过更好的生活。”


他觉得自己只能选择保全工作和户口,“你们都逼我,我只能这样……”


女主直言:“你饿着了吗,渴着了吗?活不下去了吗?”


是啊,女主戳穿了他的伪装:真的到那一步了吗?原来,只是自己的私心和虚荣在作祟,失去目前实习的工作真的就活不下去了吗?真的需要还没毕业就要在北京买房子吗?失去这些人生真的就会失败吗?


他太恐惧这些,因为郑多多牢牢地掌握这一切,所以他觉得不能得罪他。之前的良知可以牺牲,现在爱情也可以牺牲,之后是不是梦想也可以放弃呢?


女主再次提醒他,这种事,做了一次就有下一次。


是啊,以后郑多多结了婚还继续出轨,还叫孙同为他保密呢?如果以后让他放弃音乐梦呢?让他娶自己表姐呢?利益的绑架越紧,服从的要求就越大。你越在不公的现实面前妥协,现实就越有借口堵住你的嘴,直到让你无法呼吸。



03 

单一价值观


影片宣传展板上有一句话:当各种价值观发生碰撞时……如果说郑多多是世故现实、莫默是理想主义,那孙同是夹在两个极端之间的大多数。


其实,这也是绝大部分人的生存困境,外在的重重枷锁,加上浮躁社会所宣扬的单一价值观——你有钱有势,生活才会真正幸福,让我们时常疲惫不堪,失去自我。这样的价值观,在我们的社会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生存的焦虑如蝗虫般四处散布,不安如瘟疫般到处蔓延。


当今的社会充斥着这种未经反省的单一价值观:“不能输在起跑线上”,“996是福报”,“没有钱,你谈什么自尊”,“不加班就不是努力工作”等等,这些价值观束缚我们的内心,窒息我们的思考,让我们难辨真假,甘愿在谎言的雾霾中生活。


在这些单一价值观的倾轧下,我们都时不时地臣服妥协。我们可能是某个人的好兄弟,父母的好儿子,领导的好下属,但唯独不是自由活着的自己。这也是影片为什么又名“如果,我不是我”的原因:假如我一次次为了现实放弃良知、自尊和坚守,我还能是我吗?


其实,妥协多了,自我就会逐渐迷失。近些年来,心理学家一直在研究道德损伤(moral injury)对人的伤害。当个人做出与自己的道德良心和价值观相违背的行为时,会产生深深的情感内疚和羞耻感,有时也会产生背叛、愤怒和深刻的“道德迷失感”,而这些东西不会因为一时的压抑而消失,它会蚕食组成自我的重要部分——良知感,最终有可能使人逐渐迷失自我。


所以,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其实保护初心,得到的正是整全的良知和自我。



04

另一种活法


所以,当孙同在婚宴的垃圾桶旁一脸落寞,明明这些都得到了,却一点也不开心、不自在,他感到道德损伤和迷失。于是他决定勇敢摆脱依附,讲出事实真相。这种抉择,使唯唯诺诺的他就像如获新生一般,幽默自在,充满魅力。虽然失去了工作,却找到了更好的机会和出路。


女主角莫默,身为北京人,是非分明,坚持自我,绝对不能为了得到好处去做错的事。她就像逆行的大雁,孤独地奋战。真实地献上爱情,却遭遇欺骗。她失恋后在酒吧跟一大哥诉苦,讲出了自己的心声:我就想试试这样活行不行。一句话倒尽心酸,她想自由地坚持自我,却屡屡碰壁,很是艰难。


其实,还有一种活法,它有真自由,但不轻视生活的艰辛;它坚持自我,但不忽略生活的复杂。因为它首先改变的是自我的内心,为追求人间的真自由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充沛的力量。心理学家弗兰克,一个从奥斯维辛集中营跑出来的人,在他的著作《活出生命的意义》里写道:


 “在集中营呆过的我们,都还记得那些在各房舍之间安慰别人,并把自己仅余的一片面包让给别人的人。这种人即使寥若晨星,却已足以证明:人所拥有的任何东西,都可以剥夺,惟独人性最后的自由——也就是在任何境遇中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正是这种不可剥的精神自由,使得生命充满意义且有其目的。”


真正的自由是精神自由,而这自由,只能来自于真理,没有真理就没有真自由,也活不出真的自己。正如燕京大学的校训所说,“因真理,得自由,以服侍。”它其实取自《圣经》里耶稣的两句话:“人子来,并不是要受人的服侍,乃是要服侍人。”“你们必晓得真理,真理必叫你们得以自由。”


这真理,不是抽象的言语,而是活生生的与我们发生关系的神,祂透过道成肉身来到人间的耶稣基督,给我们指明一条通向新生的路。使我们不再被这个世界光怪陆离的价值观所摇摆,而被真理束腰,行走也有了力量。


这种基于真理的真自由,你愿意拥有吗?




— 完 


作者简介:

慕溪,牧师,异象是教牧关怀和牧养,致力于写有真理有温度的文章。



版权声明

感谢著者汇寄,“今日佳音”首发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不代表本平台

版权归原著者及“今日佳音”微信公众号所有

转载须注明来源与出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赞赏
阅读

上一篇:我告诉了孩子,没有圣诞老人
下一篇:【原创】“柠檬精”别酸了!!!!!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