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爱的管教:自律是真正的顺服

2018-03-29 黄陈怡文 根基成长教育

教养孩子的过程中,让孩子学会等待和自律是非常重要的一环。但也往往是很多家长无从下手的一个难点。父母在怒气中体罚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发自内心地真正认错、悔改,反而会让孩子自暴自弃或者学会暴力解决问题。那么到底该如何引导?

timg (5).jpg

真正的顺服,是达到自律的途径。


何谓自律,简单地说,就是一个人自我管理的状态,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自我控制能力,不是受外在限制或压力所产生的迫不得已的行为。


惩罚无效,因为它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只能使犯罪者下次更加小心。


我们来看一个研究自律行为的报告,斯坦福大学的棉花糖研究报告。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沃尔特·米歇尔(Walter Mischel)在 1972年于斯坦福大学的心理学研究室做了一个实验。


实验的内容如下:他们邀请了400位4岁的孩子参加这个实验。但是孩子们不知道这是一个实验。实验室的桌上摆了一盘棉花糖,实验负责人每次安排一个孩子进入实验室,然后让他在一张桌前坐下,面对桌上的一盘棉花糖。负责人告诉孩子:“我出去一会儿,如果你想吃一颗棉花糖,可以拿一个。但是如果你能等到我回来,我会让你吃两个。” 说完话,负责人离开房间15分钟。结果孩子的反应怎么样呢?


在这15分钟里,参与实验的研究员,坐在实验室双面镜的另一面,他们可以观察并记录每一个孩子在负责人离开之后的每一个动作和反应。他们发现有的孩子在负责人离开之后就马上去拿棉花糖来吃;有的孩子等了一会儿,可以看到他们内心在挣扎, 最后还是耐不住就拿了一个来吃;有的孩子等了有10分钟之久, 把棉花糖拿在手里,看着玩着,最后还是忍不住吃了;许多坚持到最后没有吃的孩子,他们会转移注意力不去看那盘棉花糖,用其他的方式来度过这漫长的15分钟。


最后实验的结果是三分之一的孩子在负责人离开之后不久,就开始吃棉花糖;三分之一的 孩子等候到10分钟就耐不住,最后终于屈服于诱惑力,吃了棉花糖;三分之一的孩子等到负责人回来,获得了两颗棉花糖。 


在这个实验之后,这个研究计划继续跟踪这些孩子一直到他们上了大学。这个跟踪结果是:


第一,从学业方面看:耐心等到最后的三分之一的孩子,在申请大学时考SAT的成绩,平均分比其他孩子高出206分。


第二,从性格方面看:没有等候的孩子,成长之后比较容易冲动,更容易觉得孤单、受挫,也比较固执,对于处理压力和挑 战的意愿低。愿意等候的孩子,成长之后受人欢迎、有探险精 神、自信,而且可信赖。


timg (6).jpg


从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到自律的重要性,以及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必要性。


肯定正确的行为,才能帮助孩子实现真正的顺服。我们前面讲到,设立家规,制定奖励制度,是强调为孩子的行为设定准则。如果事先设立了家规,当孩子犯规的时候,他就会很清楚后果是什么。父母最好不说“我要惩罚你”,因为惩罚 (Punishment)必须有纠正(Correction)的动机。惩罚是一个人做错事情之后得到的结果,希望通过经历痛苦来对违规者进行制裁。在法制不健全的社会里,惩罚通常是用粗暴或虐待的方式来实现。


今天的法律对不法行为的制裁,基本上都属于惩罚。惩罚的方式有许多种,其中包括罚款、“劳动改造”、社区服务、关进监狱,甚至执行死刑等。惩罚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效果?它并不能制止那些不良行为的出现。惩罚常常偏重于罚,而缺乏纠正的作用。其实惩罚并不能从根本上杜绝一个人的不良行为,不能改变 一个人的内心,它只能够使当事人下次更加小心。所以,如果我们只采用惩罚的方式,是根本无法解决被罚者的心理动机问题的,也就不能达到使其不再犯错的效果。所以,在培养孩子自律能力时,父母纠正孩子行为的方式与动机非常重要。暴力不能解决问题,不能帮助孩子自制,更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方 式。 


一谈到管教,父母马上会想到“打还是不打”。打屁股是管教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但却常常被误用。许多父母常常将管教理解为“棍棒底下出孝子”,其实没有节制地打孩子是虐待儿童,而不是管教。在美国,父母动手乱打孩子是要坐牢的,同时也会失去对孩子的监护权。父母在怒气中体罚孩子,并不能帮助孩子发自内心地真正认错、悔改,也不能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为, 反而在无形中教导孩子用暴力去解决问题。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心态问题,当父母惩罚孩子是为了发泄怒气时,这种行为就是虐待儿童,是达不到培养孩子自律能力的效果的。纠正不良行为,我们必须教导孩子如何选择接受惩罚或是避免惩罚的行为。把游戏规则列出来,一步一步地引导孩子学习自律。

文章摘选自《爱的管教:两代哈佛人的成长经历》,黄陈怡文老师著,作家出版社出版。



阅读

上一篇:抛弃一切借口,信靠神,你可以扭转自己的人生
下一篇:【原创】【受难周】沉默的答案在客西马尼园的那天夜里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