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预览

父母大方奖励孩子,难道有错吗?

2018-06-02 蔡仁松、李富华 基督教论坛报

丽文气急败坏来向我们诉苦,这一对恩爱夫妻每次冲突,几乎都是因为要不要奖励孩子这件事。

家事到学业达标就有钱


“我先生动不动就奖励,帮他拿拖鞋,奖金10元!九点以前完成作业,奖金30元!考试100分,奖金100元!打电话跟阿公阿妈聊天,再给100元!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儿子说,帮妈妈做事情都没有奖励。他才小学四年级,有这种想法怎么得了?”

“儿子昨天玩游戏,玩到睡觉前才想到有一个作业没写,爸爸竟然说,动作快一点,30分钟以内完成,奖金100元。这种管教怎么对?”

还有一天,儿子看到邻居家的哥哥,在玩美国流行的电动滑板,很羡慕地来找爸爸说:“怎样才可以获得这个奖品?”爸爸回答:“帮妈妈洗碗一个月,我就买给你。”这让丽文十分生气,在她看来,电动滑板要一万多元,这样奖励太离谱了!“孩子才10岁!怎么可以答应给他这么贵的东西?”丽文的先生却觉得很委屈,因为他奖励孩子,是要孩子了解妈妈的辛劳啊!

相对于动辄打骂的家长,奖励型的父母,似乎应该给予更多的掌声不是吗?这也是丽文的先生无法理解的:太太干嘛这么生气?在先生看来,自己这么爱孩子,鼓励孩子做正确的事,慷慨一点有什么不对吗?面对丽文的怒气,先生告诉自己,太太的情绪化,忍一忍就算了,不用多谈,免得吵架。因此多年来,他们夫妻两人在孩子教养的歧异上,一直没有取得共识。

过度奖励的反效果


但是不正确的奖励方式,可能会造成孩子做事情的动机,只是想要拿到奖赏;如果孩子做事的动机只是为了奖赏,当奖励没有了,动力也会同时没有了。

另一方面,奖励不当会造成过度溺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变得缺乏方向感,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此外,孩子也可能因迫切渴望想要的礼物,而做出作弊或欺骗等不当的行为。所以,父母要多关心孩子做事背后的动机,再凭真理去引导孩子。

此外,孩子的观察力强,父母教养原则若不一致,孩子很自然会往标准比较松的父亲或母亲靠拢,使得亲子关系不和谐。

赏罚量尺反映父母价值


其实父母的奖惩态度,往往和自己的价值观息息相关,更深受原生家庭影响。赏罚是一把导引孩子成长、成熟的量尺,因此,父母首先要检查自己的价值观是否合神的真理、是否客观符合孩子恩赐,还是这是一把随从现今风俗的尺?

譬如“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点”这句流行的广告词,把很多父母搞到鸡飞狗跳,落入和别人比较之中。不管孩子的脑部发育如何、恩赐在哪,只为了不输别人家的孩子,积极地奖或罚,往往适得其反。真正要赢在起跑点,乃是发掘孩子的天份恩赐、热情所在,然后无畏世俗的眼光,支持孩子发展。

少用物质奖励孩子
“你们怎么奖励孩子呢?”这对夫妻问我们。细细想来,我们对待孩子尽可能少用物质来奖励。

记得孩子还小时,我们为了鼓励孩子看书,常带他们到图书馆借他们喜欢的书来看。当孩子完成阅读,我们就在清单上打勾,这样他们就会很有成就感,因为该做、想做的事完成了。

我们认为,不论是孩子自己的功课,或者是分担家务,都是培养孩子自立成长的重要训练。只要孩子表现得不错,认真、诚实、负责及仔细,我们就会特别安排聚餐犒赏他们,也感谢他们让全家有个好理由来享受大餐。

女儿小学时,曾经提出很想要American Girl(经典洋娃娃),那是一组配上一个主角娃娃的套书。我们鼓励她,先看完书再买娃娃,并带娃娃讲故事给全家听。她把书看完后,发现故事比娃娃有趣,所以只选择买一个娃娃,用同一个娃娃讲完所有故事。

所以,我们邀请丽文夫妻思考一下:奖励孩子的目的是什么?要达到目的,采取了哪些方法?效果如何?

爱与尊重带出安全感


父母双方都必须先探索自己的价值观,以真理为调整的准绳,才能进一步寻求共识与解决之道。我们认为,一切的奖惩都是外来的,核心的目标应该在激起孩子的动机,为自己负责任。

丽文的先生期待以奖励让儿子关心妈妈的辛劳,立意良善,但却几乎是不可能达到的目标。因为当时儿子关心的,只是能不能拿到电动滑板。丽文家物质生活丰富,不论是礼物、吃大餐或是旅游,已经是日常生活型态,但父亲还是习惯用物质来奖励。孩子没有缺乏,物质奖励只会养成孩子浪费、不懂感恩珍惜,到手的玩具起初新鲜玩玩,很快就弃于墙角。

神创造的人,是“有灵的活人”,有别于其他的受造物。人追求意义感,对自我形象、社会认同、友爱关系,都有深刻的需求。因此,更美、更好的奖励,其实是透过话语去安慰、造就与劝勉,尊重孩子的自由意志,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勇于发掘恩赐、追求荣神益人的远大梦想。

因此,爱的关系非常重要,关系好,亲子就可以沟通、交流、相互调整;反之,硬要给孩子方向、建议,只会让关系更不好。

爱与尊重让孩子感受自己的重要,会带出孩子的安全感,而安全感是建立孩子为自己负责及将来可以成熟自立的基石。


不论奖或惩,教导孩子走当行的路,能让他能到老都不偏离神的旨意,走在爱神、爱人的道路上。



文章來源:基督教論壇報 https://www.ct.org.tw/1324308#ixzz5H2itCsEw


阅读

上一篇:最棒的教育,是带孩子到上帝面前——儿童主日学
下一篇:让孩子走自己的路,而非父母的路

微信扫描二维码,在手机上阅读此文